心理知识小分享第14组

发布时间:2019-04-02 责任编辑:心理部 

                                               第14组



分享者:17信科一班李靖 17信科二班于作箭

 

分享主题:有关与人相处的心理小知识。

分享内容:

一.距离真的产生美么?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在一间只有几位读者的大阅览室里,每人都有自己宽敞的空间看书,心理学家走进阅览室,靠近这些阅读的人,坐在他们身旁,悄悄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多数人都默默离开位置找别的地方坐下,甚至有人直接发问,“你想干什么?”心理学家一共测试80位小伙伴,发现:“在空旷场所,基本没有人愿意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假如公车上只坐着你一人,突然上来一位不认识的乘客,他径直走到你身边坐下,想必你也会纳闷:“还有这么多座位,怎么他偏偏就坐我这儿呢?”或许你也会觉得很不自在,索性移到其他位置。

你应该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个你原本特别喜欢的人,在频繁接触后发现他越来越多的缺点,竟然开始讨厌他。又或者,为什么我们容易对身边的家人发脾气?

其实,心理学上的“刺猬定律”就能解释此类现象:

   每当天气寒冷,受冻发抖的刺猬会依偎在一起,但当它们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就会扎伤对方;如果离得远了,就又不温暖了,于是聪明的刺猬找到了一个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的适中距离,自然又舒适。“刺猬定律”也称为“心理距离效应”,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刺猬取暖,即使再亲密,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感情才动人,也不会轻易受伤。

   距离产生美,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保护。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山盟海誓的爱情,朋友也好,同事也罢,聪明的人会懂,任何关系的维持都需要有一些距离,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相处时的各种空间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你与对方的空间距离是确认彼此之间关系是否足够亲密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分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在他看来,这四种距离通常是由交往双方的关系和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程度的关系。了解这些距离,对我们平时的人际交往可是很有帮助哦。

   先从最远的公众距离说起,这种距离顾名思义是没有关系或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范围一般在3.7米至7.6米之间。就像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这相当于在一个“门户开放”的场合,你和其他人可以不发生任何联系,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不去和他们交往。

   社交距离比公众距离近了一步,体现一种社交上或礼节上较为正式的关系,范围一般在1.2米至2.1米之间。这是我们工作和社交聚会通常保持的距离。

第三种距离是个人距离,范围通常在45厘米至120厘米,是熟人之间交往的距离,相互能握手和进行比较密切的交流。如果一位陌生人冒冒失失闯入此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

   亲密距离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称作零距离。它的范围由0.45米到零距离,通过亲密接触表示友好。比如,促膝长谈和挽臂执手。在这样的范围内,双方可以肌肤相触,甚至可以紧挨一起,感受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请记住,这种距离往往只限于好友、家人、夫妻与恋人之间。


 


 

管理员信箱:gloriouslife_zn@live.v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长沙学院 版权所有 © 长沙学院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