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IEEE国际人机物智能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由计科学院张韬、栾悉道、尹辉三位老师指导,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3级本科生樊思远、25级硕士研究生张澳与余慧共同完成的科研论文《Mitigating Hash Polarization with Flow-Level Load Balancing in Leaf-Spine Data Center Network》,以长沙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被会议录用。并且经过大会严格评审和筛选,该论文从投稿的600余篇论文中脱颖而出,斩获大会仅设的4项优秀论文奖(Outstanding Paper Award)。这是计科学院本科生学术论文首次获此国际殊荣,也是国际学术组织对学院科研水平的高度认可。

作为全球人机物智能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该会议吸引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包括中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多国的院士、专家教授及行业工程师共同聚焦人机物智能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与5个分会场。
“2025年IEEE国际人机物智能大会”作为全球人机物智能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该会议吸引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包括中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多国的院士、专家教授及行业工程师共同聚焦人机物智能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与5个分会场。
本次获奖的论文第一作者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3级网络空间安全1班学生樊思远,同时,他以论文第一作者身份在大会的核心会议——第25届并行处理算法与体系结构国际会议(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C类会议)上全程用英语作了分组报告,展现我校学子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此次获奖论文核心突破在于发现了不同类型数据中心流量的极化程度对流量负载均衡效率的影响,且部分类型的流量对极化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流级别的数据中心流量选路方案,旨在通过降低关键流量的极化程度来提升数据中心流量的整体传输性能。
这一成果的诞生源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对科研创新培养体系的长期深耕。学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核心思路,构建起覆盖本硕的立体化支撑体系:打造1000多平方米高标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为科研入门筑牢硬件基础;针对硕士研究生设立专项科研攻关项目,助力其冲击更高层次学术探索。如今,学院已实现本硕人才培养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输出”的跨越,这种以科研创新为纽带的培养模式,既夯实了本科教学根基,又强化了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次樊思远领衔团队取得的成绩,不仅是对学院培养体系的有力验证,更充分彰显了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学院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行业输送核心竞争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