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组

分享者:18数学1班吴懿芳,18数学2班黄家煦
分享主题:有关“界限”的心理小知识分享
分享内容:
心理学对界限范围的定义是:界限分为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
1.外部界限有:
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
物资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或出借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2.内在界限有:
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
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弱。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那么如果边界不清晰,会有哪些表现?
1.拯救。拯救是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也是强迫的表现。
2.控制。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3.依赖。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拯救情结。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
4.讨好。讨好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5.过度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绪、意见、行为所影响,这就是过度敏感。敏感具有两面性,一个敏感的人很容易理解他人、产生共情与共鸣、富有感性特质;另一方面,敏感的人由于时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经常被卷入其他人的情绪与事件之中,把其他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其他人的情绪当做自己的情绪。
6.分离焦虑。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极度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
那么如何设立清晰的边界?
1.首先,请记得你有权利。如果成长时未受尊重,那么你会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例如,你应当有隐私权、拒绝权,有受到尊重、改变主意、取消承诺、让下属按要求工作、求助、独处、保存体力、不回答问题、不接电话、不回邮件等种种权利。想一想,这些权利都适用于哪些情形,并写下你的感受。面对哪些情况,你经常心里说“不”,却仍然口头答应?你希望哪些事情发生?写下来,列出你的权利清单。什么阻止你不去坚持这些权利?写出你的底线。当然,争取权利时要礼貌。比如“请不要指责我”,或“非常感谢您想到了我,但很遗憾我不能参加”。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你也同样不该埋怨别人。当你受人埋怨时,如果认为不是你的责任,无需辩解或道歉,可以说“我不对这件事负责”。
2.其次,觉察情绪的信号。
愤怒,通常是采取行动的信号。如果你觉得充满愤恨、受人冤枉或开始埋怨别人,这可能意味着你没有设立界限。如果你对设立界限感到焦虑或内疚,那么你会不开心,你的情感关系也将会遭殃。一旦开始练习设立界限,你会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焦虑、怨恨和内疚则开始减少。通常来说,你会更受人尊重,情感关系也会相应改善。
3.设立有效界限,需要时间和反复学习
人们经常说自己设立了界限,但不起作用。其实,这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你通过发怒或批评别人设立界限,这不会被他人认可。设立界限的目的不是惩罚他人,而是让自己得到幸福和保护。所以,界限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自信、冷静、坚定和礼貌。
总结:拥有自我意识和坚定自信是第一步。设立界限不是自私,相反,这是自爱、自尊——每次对别人说“No”,都是对自己说“Yes”。